最近在MPM的官方網站上看見到王浩恩同學的分享,再回頭看看自己教室的小孩,常伴隨著很深的感動。
只要小朋友玩的開心,一切都會不同,浩恩在接受訪問時說:「我認為MPM最棒的是,教材開頭都會有引導題,讓我可以自己去挖掘它想要教我的概念,而非像在學校一樣,只能乖乖的坐在座位聽老師講課,聽解題方法、抄算式過程。我不喜歡死記的東西,而MPM還有個優點是,它的教材都配有教具,小時候寫MPM,因為有教具輔助,我既能快速理解概念,也玩得非常開心呢!」
我節錄了一位老師提升小朋友玩數學的做法,讓爸爸媽媽參考一下,不過數學的學習要從小就開始,幼稚園中班大班就可以開始培養喔:
數學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就是計算、數位。其它方面用到的人少之又少,所以幼稚園的數學要結合生活來運用。不是一味的算術就能提高幼兒的數學能力。
在幼稚園中該如何讓數學變得更有趣呢?社會結構理論中提到真正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情境中發生的。所以對於學習數學分為三個階段:1.增加生活的情景。 2.增加遊戲的趣味。 3.增加故事的趣味性。
在階段一裡,我們可以進行超市體驗,父母記帳本。比如在情景化中依託材料「玩」數學,可以在小班娃娃家中開輾轉數位來認識6以內的數位。小班送羊羊們回家中,教師可以結合最近很火的動畫片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設計和圖形顏色有關的羊兒們的家,請寶寶送匹配特徵的羊羊回家。在大班益智區可以投放平時能夾東西的小夾子,在夾子上貼上運算例子,再運用生活中常用的投子,幼兒可以轉動投子,以停的數位為基準,尋找相應夾子的算術,並夾在紅、藍兩個地方,教師可以請兩個幼兒進行比賽,比比誰找的多,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。
在階段二中,我們可以開展對一物多玩的活動,比如有趣的三角形,教師可以通過對大小、顏色、形狀不同的三角形進行配對,進行歸類,也可以進行排序。讓幼兒在嘗試中發現數學的魅力。在大班數學區,數數有幾塊中,根據用正方形搭建的圖,提供操作的正方形,請幼兒自己搭建,搭建一樣的圖形,再次進行數數,在「玩」中培養幼兒的數數和拼搭的能力。
在階段三中,用繪本的情景發展幼兒的數學能力,借繪本情景引領幼兒的思考。在中班排練順序上,教師可以採用「看電影」的方式,高訴幼兒拿電影票找幾排幾座,並提醒幼兒第一排是從大螢幕那邊數起。在大班繪本《汪汪的生日派對》中,教師可以結合會面,讓幼兒對送禮物的人數數數,按禮物的類別分類、統計。老師不僅運用到加減法,還請幼兒初步嘗試有規則的統計,把繪本融入于數學,熱昂幼兒在操作中學會了歸納、統計。讓禮物變得更清楚。
「玩」數學,所以材料要新穎外,教師還要時刻對幼兒的選擇做好記錄,記錄幼兒對材料的興趣,對區域的參與度,對遊戲的熱情。教師做到心中有數,那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熱情,對數學形象的「玩」會更有動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